人工濕地污泥處理系統一般由若干蘆葦床按污泥布泥順序建設。蘆葦床內置濾料層及良好的排水系統,以使污泥高效脫水。蘆葦床床體四周通常堆砌混凝土墻壁,高度一般超過土壤層;池底鋪設防水膜,防止濾液外滲。常見的蘆葦床總深度約為2.4m(0.6~0.7m填料層,1.5~1.6m超高)。蘆葦床的高度至少確保其處理能力能夠容納1m高的污泥層,對于一個運行年限為8~10年的系統,其相應的污泥層增長率每年最大值約為10cm。如果污泥層增厚過快,往往標志著系統的運行出現了問題。當污泥層距蘆葦床圍墻頂端的距離<20cm時,通常應該停止進泥。
在床體底部粗砂礫層中安裝排水系統,排水管通過通風管與大氣相通,以保證排水層與大氣可以進行有效的氣體交換。在排水層上方鋪設礫石、沙子或土壤層,用來過濾床體表面污泥脫水產生的滲濾液。上層為植物生長層,種植濕地植物蘆葦。污泥通過布設于床體表面的布泥管進行均勻布泥。每個床體在大約;10;年的運行期后都需要清空;在此之后,床體可以重新布泥,進入下一個運行周期。
將污水處理廠產生的剩余活性污泥或厭氧消化污泥按照一定周期向人工濕地表面布泥,污泥中的固體物質被截留在濕地填料層表面,液體在植物莖和根系以及前期積存污泥的裂隙等疏導作用下發生滲透,進而通過濕地底部的排水管排出。在進泥間歇期,積存在濕地表面的固態污泥因植物的蒸發蒸騰作用和風化作用脫水而產生龜裂(圖2,取自長春市第三污水處理廠),進而干化作用向底層污泥擴展。濕地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和轉化積存污泥中的營養成分,同時對一些有毒有害物質進行穩定化和無害化。